第 7 章节

帆。珍惜为我流的泪珍惜为你的岁月,谁能无动又无衷这段珍贵……”

也许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这首歌了,这首歌发行的时候我还未出生,我喜欢上这首歌的时候已经是读高中,但那个时候我还未能完全体味其中诉说青春,感叹那种韶华的珍贵!直到如今,我也已面临毕业,此刻再来体味悠扬的旋律,透着悲伤的优美的词,我才知道“珍惜”二字的灵魂所在。

还有……还有……,我的身体随着音乐的节奏不停地颤动着,我调和着音响的声音,使之与静夜的柔情水乳交融,我开始情不自禁地哼唱……

? 老歌如可口的甜品,能给疲惫的心灵减压。岁月无情,使人不得不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放下太多太多的东西。人生不断的迷茫,青春也在迷茫中老去。纵然如此,我依然固执地仅凭老歌这支线索去寻找,惊回首,几经周折之后才感到,那逐渐远去的声音曾经也在这世界喧嚣过。

? 淡然的心态能随时随地捕捉到美的存在,也许捕捉到的不是很完美,但是对已经远离的人们而言,却是最珍贵的今夜。我轻轻的哼唱着,任由记忆的琴键,把远逝的旋律奏响,如熬过寒冬再出尘的小草,任那如涟漪般的旋律横行于大地的苍莽,贯穿于夜空的浩瀚,把我的心,慢慢地拖向远方——

城南的变化

说起城南新区,像是经过了一番大手术。区里曾流传着一句顺口溜:“城南小区一停电,顿时回到解放前。”在人们口中被称作“灾区”,不仅停电停水,而且烟尘垃圾走到哪都给人一种窒息的感觉。手术后的城南小区变身新区,望窗外新景新气象。

我与城南新区的深交还是去年的事了,当时在姐姐的介绍下,我在一家西餐厅工作。可巧那时我就住在城南新区,离上班的地方很近,不过二十分钟来路程,每天朝十暮六,上下班也不用等车,乐得走走,享受一下这城南新区的一切乐趣。我发现,我习惯了欣赏它,它现在充当着多个角色,不得不承认我已爱上它。

城南新区是一个高级建造师。它从战争中走来,特别走过了当年日军飞机的轰炸,现在已黯淡了刀光剑影,远去了鼓角争鸣。烽火残留的硝烟已渐渐退去,颓圮的古墙也一日日更新。它创造的一座座高楼,如雨后春笋般争先恐后地茁壮成长。那个最特别的最热闹的是什么?哦,沃尔玛。原来它也会将普通风格变着花样,先是保留古典主义,再者又克隆欧陆风格,使之完成一个成功转型。

城南新区是一个服装设计师。他从传统中走来,特别走过了解放时期的“白蓝灰”。它变得眼界开阔,思维独特,重视人们的心理,融中西文化于一体,设计出的服装风格时尚、舒适、简约、极力突出个性概念主体化。人们根据自己的品味与爱好,可以从琳琅满目中各寻亮点。它既协调了流行的本源,而且还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欲求。

城南新区也是一个美食家。它从疾苦中走来,特别走过了一九五九年至一九六一年三年的“自然灾害”。它现在从温饱的基础上又重视营养与口感,它伸开双臂向四面八方一呼吁,首先当阳的郭场鸡就飞来了,钟祥的蟠龙也游来了,潜江的大虾也来凑油焖的香味,另外有跳水鱼、巴锅兔、金鼠献祥瑞、田园青菜糊、凤凰春笋、秘制仙居红历来深受本地与外地人的喜爱。就是晚上下班后,关帝路上的小吃烧烤更是能摆到凌晨以后。

城南新区又是一个文艺家。它不断地变着方儿丰富人们的休闲娱乐生活。每天早晨起来,都能听到它张罗着大婶们打腰鼓,那是在庆祝美好一天的到来。还有黄龙武校的健儿们闻鸡起舞时发出的洪亮的吼声。每天黄昏散步,又可以看见它不知疲倦地吆喝着大妈大姐们跳广场舞。每天晚上宵夜,还见它陪着那些去娱乐所放松的人唱歌唱到凌晨。

纵横交错的交通设施,从城南向市中心蔓延,构成了荆门的血脉和骨架,推动着古城大踏步迈向积极现代化城市。城南新区仿佛有着天然的亲和力,不分白天黑夜,都能吸引大众围着它转。看!医学院的靓女们哪日出门是空手而归?看!景山花园的大爷婆子们哪日不是煮酒论棋、谈天说地?看!空凋公交、私家名车如流穿梭。看!夕阳斜射城南,洒下金辉,蒙上了神秘的色彩。夜晚的灯光真是变幻莫测,五彩缤纷,让人深深陶醉在了其中。

曾住在城南新区,我感受到了它的发展变化。我置身于夜晚的城南新区中,站在喧嚣和车水马龙的另一端,绽放的霓虹灯,编织了夜的美,城市在男男女女手上轻摇的酒杯中倾听着人们心灵的最深处,看惯了眼前模模糊糊的色彩,那色彩在记忆中缓缓流淌。

当然我也无法忘记,春寒料峭,百名工人在道路两侧,中央花坛植树播绿,为城市增添美丽风景;数九寒天,城建部门施工人员奋战在工程一线,加班加点铺设供热管网,保证市民温暖过冬;无论春夏秋冬,环卫工人每天清晨准时清扫街道,让我们的城市环境变得干净整洁……城南新区的成长,承载着诸多深情,汇集了太多感动。

我怎能不爱城南新区?我当然爱它,虽然它有很多缺点。但我热爱它的喧嚣,也热爱它的奢华;热爱它的便捷,也热爱它的新鲜;我热爱它天宽地阔的舞台,也热爱它所具备的无数选择和机会,我热爱它因欲望而产生的物质,也热爱它因物质而产生的欲望。总之吧,城南新区集中了荆门人的精华,我没有理由讨厌它。

父亲的唢呐人生

提起唢呐,我想大家也都并不陌生。然而少有人知道其实最初的唢呐是流传于波斯、阿拉伯一带的乐器,就连唢呐这个名称,也是古代波斯语surna的音译。到了明代,唢呐已在中国普遍应用。明代武将戚继光曾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。明代后期,唢呐已在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,用以伴奏唱腔、吹奏过场曲牌。清朝的时候终于深入民间,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和欢迎的民族乐器之一,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婚、丧、嫁、娶、礼、乐、典、祭及秧歌会等仪式伴奏。唢呐,从千年文明深处,不依不饶地一路朗朗响响地吹过来。

听父亲回忆,他年轻的时候,就曾拜师学过唢呐,至今应该也有了二十多年的历程了。父亲的这一生钟爱着手里的唢呐,他在青年时便成为了唢呐这一民族文化的忠实传承者,“红事”“白事”也为人做过不少。唢呐在父亲手里玩得溜溜的灵、圆圆的活,久而久之父亲生活中再也离不开唢呐。

在我的成长历程中,总是会听到父亲在闲暇时吹起他心爱的小唢呐,那种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跳跃感的音符就直射我的心里;有时候我也会观察父亲,看他那微闭着的双眼,颤鼓着的腮帮,灵活的手指宛若游龙,那种投入的专注的神情令人实不忍心打扰。那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声音啊,我言辞拙劣实